俄罗斯军工的黄昏:苏-35的陨落与中东市场的巨变金融配资开户论坛
2024年珠海航展上,沙特代表团包场中国展区,沙特防长更放出豪言:“中国是唯一不被政治绑架的供应商!” 这句掷地有声的话,是对俄罗斯军工现状最精准的注脚。曾经在中东市场呼风唤雨的俄罗斯武器,如今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衰败,而苏-35的退单事件,则成为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。
埃及在2020年取消了24架苏-35的订单,并非因为美国的制裁,而是苏-35自身的三大硬伤:落后的雷达系统、薄弱的电子战能力以及缺陷严重的发动机。 埃及空军试飞员的反馈更是令人震惊。苏-35配备的“雪豹-E”无源相控阵雷达,采用过时的砷化镓技术,探测精度和抗干扰能力远逊于西方有源相控阵雷达,甚至在面对以色列的F-35时都难以稳定锁定目标。 一位埃及飞行员无奈地表示:“这等于蒙着眼睛和对手打架!” 因为苏-35仅配备了防御型的L-265“希比内”电子吊舱,完全无法抵御以色列战机先进电子干扰系统的压制。
展开剩余67%更雪上加霜的是AL-41F1S发动机。这种发动机油耗惊人,红外信号强烈,极易被红外制导导弹锁定,简直是“自杀式设计”。在埃及炎热干燥的沙漠环境中,其寿命仅为6000小时,维护成本更是高得令人咋舌。
这些缺陷直接暴露了俄罗斯军工产业链的脆弱性。高达90%的军用芯片依赖进口,而俄罗斯本土只能生产28纳米级芯片,且产能严重不足。 这并非危言耸听。 俄军自用的苏-30SM战机曾被迫使用法国泰利斯导航系统,西方制裁后,不得不改用印度产的火控计算机。 俄媒也无奈地承认,苏联解体后,立陶宛的半导体基地和爱沙尼亚的微电子产业全部丧失,俄罗斯军工沦为了“组装厂”。 虽然2024年俄政府宣布投资384亿美元用于攻关28纳米芯片技术,但杯水车薪,远水难救近火。
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。中国歼-10CE的KLJ-7A有源相控阵雷达采用氮化镓器件,多目标处理能力是苏-35雷达的三倍,这正是中国民用电子产业链技术反哺军工的成功典范。
埃及退单后,迅速签署了35亿美元的合同,引进了40架歼-10CE。2025年5月的“文明之鹰”联合演习中,埃及飞行员亲身体验后,对歼-10CE的电子对抗能力赞叹不已,称其“压制了模拟敌机!” 不仅如此,沙特更是放弃了美国F-15EX,豪掷120亿美元采购12艘中国052D驱逐舰,这款装备64单元垂发系统和鹰击-18反舰导弹的驱逐舰,极大地提升了沙特海军的实力。
俄罗斯的传统盟友阿尔及利亚也拒绝了苏-35,转而购买法国“阵风”战斗机;印尼则宁愿支付违约金也要退单。 俄罗斯工厂里,17架崭新的苏-35已积灰三年无人问津。
更令人尴尬的是,在乌克兰战场上,苏-35至少被击落了3架,最近一次是在2023年9月赫尔松的低空突袭中,被便携式防空导弹击落。 缺乏隐身能力和强大的电子对抗能力,使其成为了战场上的活靶子。“金头盔”军演中,中国歼-10C凭借PL-15导弹和先进的数据链,多次在超视距空战中“击落”苏-35,俄飞行员抱怨:“我们的R-77导弹射程仅110公里,还没看见对手就死了!”
过去十年,中国对中东的武器出口增长了80%,无人机销量超过280架。沙特将23%的军费预算投入到中国装备中,总金额高达690亿美元;阿联酋采购了中国的高级教练机;伊拉克则本土化生产中国VN-22装甲车。 苏-57的量产更是缓慢,到2025年服役数量不足12架。即使伊朗签署了苏-35的订单,但俄乌冲突导致零件断供,交付日期遥遥无期。
所有迹象都表明,俄罗斯军工的辉煌已成过去式,其在中东市场的霸主地位,正被中国迅速取代。 苏-35的陨落,不仅是单一武器的失败,更是俄罗斯军工整体实力衰退的缩影,也是一个时代的终结。
"金融配资开户论坛
发布于:北京市倍加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