将嬴政称为“秦始皇”是因为秦汉时期姓氏合一后才逐渐形成的称呼。在先秦之前股票配资正规平台,“姓”和“氏”是分开的,既有姓又有氏,但只有贵族男子才使用“氏”,且只有贵族才拥有“氏”,普通百姓只有姓没有氏。贵族使用“氏”不仅是身份的标志,更是地位的象征。嬴政与赵武灵王都属于嬴姓赵氏,按当时习惯应称“赵政”和“赵雍”。
“三代以前,即夏、商、周时期之前,姓氏是分开的。男子称氏,女子称姓。氏用以区分贵贱,贵族有氏,普通人只有名字无氏。”——《通志·氏族略》
贵族的“氏”多来源于其封地或居住地的地标。例如,三皇五帝时期,黄帝因常居姬水被称为姬姓,后因部落名称或迁徙封地,出现了轩辕、有熊、帝鸿等氏号。嬴姓的各氏号大多来自封地,如赵氏源自赵城封地,此外还有徐氏、黄氏等嬴姓十四氏。
嬴政和赵武灵王显然都是当时顶级贵族,使用“氏”来彰显身份地位,是与普通百姓称“姓”的显著区别。两位雄主同为嬴姓后裔,赵武灵王的先祖“造父”因功受周天子封赵城,子孙便以此为氏,称“嬴姓赵氏”。
展开剩余80%“造父善于驾车,受周缪王宠幸。徐偃王作乱时,造父奋力护卫缪王,日行千里赶回救援。缪王赐赵城于造父,其后族以赵城为氏。”——《史记》
秦始皇这一支嬴姓先祖在秦国尚未建立之前,也同样被称为赵氏。大约从秦非子祖父“太几”起,秦国始封君族称赵氏。
“凭借造父的宠爱,他们获得赵城,以姓赵氏。”——《史记》
秦非子后来因养马有功被周天子赐封秦地,建立了秦国,但当时秦国只是西周王室的附庸,封地不足五十里,连最低的宗周爵位“男爵”都未达到,秦非子虽为国君,但地位不及周王室的“卿士”,甚至比不上“大夫”。
相较之下,赵武灵王的祖先造父是周天子亲信驾车大夫,享有更高地位。因此秦非子后代虽称秦氏,如秦侯、秦仲,但在地位上尚不及造父后裔。两支嬴姓后裔血缘关系密切,秦非子的五世祖“恶来”与造父四世祖“季胜”为亲兄弟,未超出“五服”亲属范围,秦非子应称造父为叔父,因此秦非子一支继续称赵氏也合理。
西周末期,犬戎侵扰王室,周天子提升秦非子后代地位,秦仲被任命为大夫,秦庄公祺又因战功成为西陲大夫。西周灭亡后,秦襄公因救援西周及护送周平王迁都,升为诸侯。此时秦始皇先祖地位超过赵武灵王一支。
此后,秦国身份未再提升,直到战国时期秦惠文王改元称王,史料依旧以嬴姓赵氏记载秦始皇后裔。
先秦贵族称“氏”不称“姓”,造父及秦非子后裔以“氏”加名为全称。赵武灵王名“雍”,应称赵雍;秦始皇名“政”,应称赵政。但秦国以封地为氏,多出“秦氏”,秦始皇也可称秦政。
战国时,造父后裔因三家分晋建立赵国,两支嬴姓后裔地位相当。赵武灵王与秦始皇尚未统一六国,均称王,秦氏与赵氏在名义地位相当,称秦政或赵政均可。
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秦朝后,秦氏地位正式超越赵氏。在姓氏未合一前,秦始皇应以更尊贵的秦氏称秦政。这也解释了为何秦朝被称为“百代都行秦政法”,而非“赵政法”,毕竟秦始皇奠定了后世王朝制度与统一基础。
秦赵两国最早的共同嬴姓先祖是黄帝孙、五帝之一颛顼帝。《史记·秦本纪》和《赵世家》记载,秦祖为颛顼后裔,赵祖与秦同源。
颛顼后代伯益辅佐夏禹,嬴姓在夏朝显赫。夏末,费昌见君臣奢侈腐败,冒死劝谏未果,被夏桀追杀,逃往商朝,助商汤灭夏,嬴姓延续显贵。
商末,嬴政后裔飞廉及其长子恶来侍奉商王帝辛。周武王伐商,飞廉长子遇害,他是秦先祖。飞廉次子季胜为战国赵祖。因秦祖侍商,西周初未显贵。
赵祖季胜子孟增受周成王重用,赵祖早于秦祖显赫。孟增子衡父及孙造父侍奉周穆王,造父因平定徐偃王乱获赵城封地,自此称赵氏。恶来后代太几家族也以此为氏。
太几孙非子善养马,受封秦地建秦国。造父后裔因周幽王无道投晋,建赵氏。秦因救周及护送平王迁都获诸侯地位。
战国时晋赵氏与魏、韩分公室,成诸侯。五国相王后,七雄皆称王。秦赵虽同为嬴姓赵氏,血缘淡化,逐渐成为竞争对手,秦国最终灭嬴姓赵国。
“姓别婚姻,氏别贵贱。氏同姓异者婚姻可通;姓同氏异者婚姻不可。三代后姓氏合一,用以区别婚姻和贵贱。”——《通志·氏族略》
大一统秦朝建立后,姓氏原义渐淡。先秦时姓区婚姻,氏区贵贱。秦汉后姓氏合一,兼区婚姻与贵贱。称秦始皇为嬴政、秦政、赵政都不错误,但赵武灵王只能称赵雍。嬴姓为秦朝国姓,赵武灵王仅为赵国君主。
文/历史紫陌阁
回顾历史,下期更精彩。
感谢点赞评论关注。
配图来源网络股票配资正规平台,侵删。
发布于:天津市倍加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